网站无障碍
所在位置: 首页 / 文苑

至大之爱

来源:宜春廉政在线发布时间:2014-10-15 09:31:00

胡耀邦纪念馆有一副对联,“心在人民,原无论大事小事;利归天下,何必争多得少得。”看到这副对联的时候,我感到一阵震撼,我觉得看到的是一副为国家谋发展,为人民谋福利的一副坦荡胸襟,看到的是他为国为民无私奉献的高尚情怀。可以说,对联当中“心在人民,利归天下”这八个字,正是胡耀邦一生的真实写照。 

这副对联写于1959年春天,当时胡耀邦在河南省检查工作,在南阳武侯祠看到这样一副对联,“心在朝廷,原无论先主后主;名高天下,何必辨襄阳南阳。”这副对联出自清人顾嘉衡,上联是说诸葛亮为了蜀汉政权“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无论是在刘备时期还是后主刘禅时代,都尽力辅佐他们。下联说的是湖北襄阳和河南南阳一直在争诸葛亮躬耕地的归属问题,一说在襄阳,一说在南阳。顾嘉衡是襄阳人,可这时却在南阳做知府,为了平息诸葛亮的躬耕地到底是在河南南阳还是在湖北襄阳这个历史争论,他写下了这样一副对联。顾联的高明之处在于,提出了诸葛亮这位历史名人是所有人的共同遗产,不必分哪个地方。顾嘉衡这种胸怀和心态也是值得我们学习的。胡耀邦看到这副对联之后,对陪同的人员说,“我来改一改。”说完,他就大声吟诵起来,“心在人民,原无论大事小事;利归天下,何必争多得少得。”这么一改,对联的境界又更上一层,一颗为国为民的拳拳赤子之心跃然其间。

田纪云曾经说,“胡耀邦是中国共产党人的良心。”我想,这是对胡耀邦心在人民、高风亮节、公正无私的一个高度评价。胡耀邦参加革命工作之后,长期担任党重要领导职务,尤其是担任总书记成为党的一把手之后,更是位高权重。然而,胡耀邦却没有利用手中的权力来为自己、为亲人谋取任何私利。一直到胡耀邦去逝,他的哥哥都在乡下种地,这是常人难于想象的。在特别困难的年代,家乡人给他带了点土特产,他也要按照价钱算好,托人把钱带回来,决不沾半点便宜。1982年,家乡为了照顾他的亲人,把他的侄子胡德资招进一个工厂。胡耀邦知道后,认为这是搞关系,走后门,会影响党和政府的形象。对当地政府提出了批评,让胡德资回到了农村。在原则问题上,胡耀邦态度非常鲜明,从来就不向任何人退让。他的家乡浏阳县委托他的哥哥胡耀福到北京找胡耀邦给家乡批一点化肥。胡耀邦说:“我不是家乡的总书记,不能为家乡谋特殊利益。在我这,要马列主义有,要特殊化没得。”他铁面无私,一尘不染,他在浏阳的亲属没有一个人转为城市户口、安排工作的,全都是普通农民。他没有给家乡人批过一张条子,没有给过家乡人一点特殊。他的亲友,一不干政,二不要官,三不经商,四不出国,一直过着普通人的生活。是耀邦同志不懂得爱吗?不是,他是把心中的爱融入到为国为民的事业当中去了。是耀邦同志不懂得关心家人吗?不是,他是把对亲人的关心融入到对所有人的关心上去了。2010年,时任国务院总理的温家宝同志曾经写过一篇《再回兴义忆耀邦》在文中,温家宝总理怀着一种无比敬仰的心情回忆了当年在胡耀邦同志身边工作的点滴。他在文中写道:“我亲身感受着耀邦同志密切联系群众、关心群众疾苦的优良作风和大公无私、光明磊落的高尚品德。亲眼目睹他为了党的事业和人民利益,夜以继日地全身心投入工作的忘我情景。”

胡耀邦的爱,是至大之爱,是至情之爱,是基于对天下百姓,对广大人民群众的无私的爱。他奉行的是他在对联中所写的“心在人民,利归天下”的原则。他把一腔热血和满腔热情全部融入到了对普天下广大人民群众的热爱当中去了。在他看来,所有的百姓,所有的群众,都是他的亲人,都是他的父老乡亲。他没有必要厚此薄彼,没有必要搞特殊化。 

胡耀邦是一面镜子,我们所有的党员干部都可以用他的一言一行来观照自己的从政行为,看看自己的镜像如何。我们每一位同志都可以用他来观照自己的内心,看看有没有装着人民群众。我们每一个人都应该时时用胡耀邦的言行来反省自己,尤其在群众有诉求之时,看看自己是否能真正做到群众利益无小事?在利益面前,看看自己是否能做到不争多得少得?

胡耀邦已经离开了我们,但他的精神仍在,他的“心在人民,利归天下”的至大之爱还在影响着我们一代又一代的共产党人。 (万载县纪委 刘德明

网站地图
宜春市纪检监察网站